上海为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,欢迎您

收藏为鼎网站地图 关注为鼎

为鼎科技

新能源汽车核心电子元器件一级代理商
服务热线:021-54287935

热门关键词:电控接触器电子元器件供应商lem电子lem代理lem互感器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为鼎新闻中心 » 行业百科 » 丰田牵头,日本6大车企组建国家EV联盟,中国企业堪忧

丰田牵头,日本6大车企组建国家EV联盟,中国企业堪忧

文章出处:   责任编辑:   发布时间:2018-01-17 17:36:23    点击数:-   【

焦虑的日本车企,在2017年最后一天,释放出了一个重磅炸弹。


2017年12月31日,刚好是个星期天,此时广大的中国公民正惬意地享受 “元旦”长假。然而,四家日本汽车的巨头,这些“世界财富500强”的宠儿们,在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之后,终于达成了一致,加入了此前由丰田、马自达和电装主导的电动车联合研发公司EV.Common Architecture Spirit.Co.


这四家公司分别是铃木、大发、斯巴鲁和日野,他们同意加盟由丰田主导的上述公司,贡献自己的技术,共同承担研发费用,共享技术成果,但是不占有这家技术公司的股份。


这是日本的国家EV联盟,势必影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。至此,日本车企已全面加入新能源汽车的“世界之战”。


日系EV格局


铃木、大发、斯巴鲁和日野,是最后一批宣布进军电动车研发的日系车企。至此,日本形成了3个阵营的电动车发展联盟:


1、雷诺-日产-三菱联盟。这三家企业,几乎每一家的EV销量均可进入全球TOP10,但它的成功得以于法国人卡洛斯•科恩的远见卓识,日产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出纯电动量产车的车企。


2、丰田联盟。包括丰田、马自达、铃木、斯巴鲁、大发和日野,几乎囊括了日本汽车所有的中坚力量,他们是一波被混合动力+燃料电池技术路线耽误了的车企,同时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。


3、本田汽车。这是日本另外一家营业额过千亿美金的巨型企业,然而本田的块头,放在整个汽车圈,是弱小的。一方面,作为日本传统“三大”巨头之一,本田显然难以收起自尊,加入到丰田的阵营。然而,它又不具备足够强的号召力,拉拢一班小弟和自己共同研发电动车。


日本人的现实也令人震撼,这个国家所有的“小弟”居然全部投靠了丰田,导致本田在它的本土市场,成了“世界的孤儿”。万般无奈之下的本田,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中国,试图在海的对岸找到温暖。


于是,在过去数月的时间内,本田频频宣布牵手中国高科技企业:先是宣布牵手东软集团,共同研发电动车,并联手东软开发共享出行业务。随后本田又宣布和中国的初创公司——商汤科技合作,委托这家企业开发L4、L5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。就在今天,本田又宣布联手中国的科技巨头阿里,共同开发车联网应用。


本田的无奈,反衬出了丰田联盟的强大。


日本EV国家联盟


在百年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中,出现如此庞大的企业联盟发展同一种技术,几乎没有先例。这6家车企,加上电装,年营业额将达到4000亿美金。


1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大发和日野是丰田子公司


在新公司里面,铃木和大发将负责小型电动车的研发,斯巴鲁将会对中型车的研发贡献力量,日野则负责商用车EV的研发。


按照丰田和马自达原计划,他们电动车的年销量希望能够达到30万辆,随着这四家公司的加入,基于EV Common Architecture Spirit公司电动车的销量目标恐怕可以上涨50%到45万辆。


如果这一设想成真,EV C.A.Spirit将立刻成为全球市场上,最具影响力的电动车产业联盟,无论在电池采购,或其他核心零部件采购上,研发成本摊销上,都变得极具竞争力。


堪忧的中国EV乱战


和日本车企的抱团取暖形成鲜明对比,占据了先发优势的中国EV企业的乱战已经到了令人心碎的地步。


在这个销量仅为70万辆的市场中,挤入了数以百计的市场参与者。而且只有头两名的年销量超过或接近10万辆。从第三名开始,年销量开始迅速跌落到3万辆左右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很难想象,这样的销量规模,如何能够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?


更加令人担忧的是,在这个市场中,还有数十家初创的EV生产商,它们的销量为零,需要持续不断地往里面投入研发、生产和运营资金,这些资金的来源,全部来自于融资。


可以预料的是,这些企业中,大多数都将会在竞争中死去。


汽车产业,是一个需要规模的产业,尤其是与互联网结合之后,规模将变得尤为关键,因为可以行成“网络效应”,只有一定的数量才能支撑建立生态,吸引开发者。


中国的EV产业界,是时候需要猛醒了。当像丰田这样的“巨无霸”还有集结如此多的同盟,共同发力新能源汽车时,处于七零八落状态下的我们,没有任何理由感到乐观。


试想一下,到2020年,当新能源补贴取消的时候,当EV领域的合资股比取消的时候,但进口汽车的关税大幅降低的时候,彼时的全球汽车巨头,全力进攻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时,现在的“散兵游勇”,能够抵御进攻吗?

相关资讯